图片展示

黔行计:贵州人居文化解读

作者:admin 浏览: 发表时间:2019-03-21 18:20:26

族际区域

从历史上看,贵州原是几个行政区的结合部,直至明永乐十一年才设置行省,是典型的族际区域,民族大走廊,因此不同的民族也在此发展了不同的文化。同时,由于大山的阻隔,交通的不便,造成了民间的自然隔离,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,而且在一个民族内部也往往因为支系的不同,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,与之共处的民族有别,以及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平衡性等原因,呈现出不同的特点,这些也导致出现了丰富的民族的、地区的风格各异的文化遗产。

民居随迁

由于贵州历史上曾长时间的偏处于边陲一隅,各民族在贵州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,按照自身的生产、生活模式发展,趋利避害,充分利用山地河谷,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山地建筑文化。干栏式、吊脚楼、石板房等地域建筑类型,无不显示出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、顺应自然的智慧。

因地制宜

在利用山地构筑方面,世代生活在此地的各族人民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,利用所处地貌的不同发展了四种不同形态的山地城镇建构方式。一是利用山地中间或的大小坝子;二是利用盆地营造;三是在江边峡谷地带建造城镇;四是在山腰和山坡上顺山而建。但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内涵丰富的苗族村寨和独具一格的侗族村寨。它们都是利用山地、适应环境的典范。

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地民居,巧于利用山地的地形、地貌,形成了既有山寨水乡的总体构图,又有山崖绝壁、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无限风光,是建筑、群体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优秀典范。

黔居好风光

明初,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,于洪武六年(公元1373年)置贵州卫指挥使司,以控制川、滇、湘、桂驿道,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(阳)番(定番,今惠水县)主驿道之中段,在驿道上设传递公文日"铺"和传递军情的"塘"。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,史称"青岩屯"。洪武十四年(公元1381年)朱元璋派30尢大军远征滇黔,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"逐渐发展成军民同驻的村寨,"青岩屯"演变为"青岩堡"。天启四年至七年(公元1624-1627年)时领青岩土守备,领72寨,控制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贵在离青岩堡约1公里的"四只把"坡(地名)建土城,时人称为"王城"音译汉语为"兵城"或"营盘"之意,这是今青岩城的雏形。土城居高踞险,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,多搬入土城居住,使土城渐具规模,成了南下定番(今惠水),此上贵阳,西入平坝(县),东走龙里(县)的十字交通要寨。经数百年历史沧桑,多次整修扩建,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、石砌街巷。于今青岩城成了一卒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。

网站首页 |关于商会 |会员风采 |新闻中心 |政策法规 |会员资讯 

Copyright © 2016 河源市贵州商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25663号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热线电话
13690948191
上班时间
周一到周五
二维码
二维码
扫码关注
在线客服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